三水,三江汇流,地表水资源丰富。然而在北江以西片区,由于自来水管网仍未铺设到位,上百条自然村约3万村民依然过着缺水、等水、蓄水的生活。水源弥足珍贵,让六一,六和等村民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。
建水塔 设蓄水池 仍难“解渴”
清晨,六和村委会龙塘村邓姨家的院子好不热闹,十多个大小不一的水桶密布在水龙头四周,挨个等待细若悬丝的水柱。事实上,厨房和浴室还有好几个水龙头,但都已形同虚设。
“有时一个晚上,都没能滴满一个水桶。”邓姨无奈地表示,家里已双“管”齐下地去蓄水了,但缺水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善。她回忆道,17年前家里打了一口近10米深的水井,那时一年四季都有清水。但好景不长,水井到了旱季就会干涸,而且水质越发混浊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年只有两三个月能供应充足的井水。其他村民遇到了相似的窘境,只能求助于几里之外的山塘水。“10年前我们集资在村后的半山腰架了一个大水塔,通过村里自建的管道把山水送往各家各户。”然而,大约四年前起这个自备水源的方法也不奏效了,水量稀少,供水时间捉摸不定。而且有时水色泛黄,村民都不敢饮用,都是用来洗澡、洗衣服。
“年轻人还会上山去挑水。”邓姨指着屋前延伸至大山的羊肠小道,“来回挑两桶水就要花一个小时。”
距该村东北面约五公里,六一村委会10条自然村约2000人同样饱受未通自来水的困扰。那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套自制的“供水设备”,他们都加装了马达抽水到屋顶的蓄水池,然后用塑料管分流到不同的水龙头。但枯水期,几乎见底的井水难以“解渴”。
缺水、等水、蓄水……借助沿用了十多年的“原始”方法,他们遵循着周而复始的“水”生活。
缺水烦恼多 盼自来水
“每晚睡觉前,我都习惯性地准备好第二天的用水。”作为家中主要的劳动力,六和村70后阿力坦言下班后,还要为家中的用水操劳。为了满足五口之家所需,他不得不经常开车到市场采购生活用水。“一次买十来桶,每桶2~4元,大概五天就用完了。每年买水就要支出上千元。”阿力说过去他还会饮用12元/桶的山泉水,但没多久就吃不消了。
生活用水都不够,不可能播撒到地里。”65岁的刘伯说,由于缺水过去农户大面积种植的水稻也被耐旱作物所取代。民谚说“清明前后,栽瓜种豆”,现在是玉米、黄豆和花生播种的时期。龙塘和山湖村尽管已经开始春耕了,但由于田地泥土疏松、干旱,种子迟迟未见发芽。
长年累月喝井水,细心的村民发现近年水质发生了微妙的改变。“井水表面看上去清澈,但煮沸后会在水壶的底层残留白色微粒。时间长了,白垢会更加明显。”洲尾村的李叔觉得出现白垢就表明井水已经受到污染,不能再饮用了。据了解,部分四五十岁的村民近年被检查出患有肾结石,他们怀疑与井水水质密切相关。
“井水未经净化、消毒等处理,煮沸后就直接饮用。这样的水可以放心喝吗?”受访村民觉得,井水、山里的水都存在隐患,*好的供水方式还是自来水,期待供水的主管网能早日修建到村子里。